
2013年,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部召开的“绿色中国梦”责任论坛上,来自中国地方基层的环保案例得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高度赞扬,中国人民为建设美丽中国这个绿色之梦做出的不懈努力初步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
我社推出的“绿色中国梦”丛书以纪实文学的形式讲述中国推动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案例,深度展示中国在环保领域对国民的承诺和对世界的贡献。丛书共计出版6册,分中、英2个文版。
《踏歌浐灞》从历史到现实,以优美的文笔讲述了浐灞的历史渊源、文化习俗,浐灞既是历史名地,又是现在的绿色新城,浐灞人为今天美丽的新浐灞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西安商务区、浐灞湿地公园、丝路的起点,这些历史与现实的交织,汇成了今天的新浐灞。
精彩书摘:

水润长安塔
浐灞之水润长安。王朝更迭,风起雨落,花开花谢,灞河从没有嫌弃过这座城市,这座城市也从没有忘记过灞河,就像现在网络上流传的一句话“你赢我陪你君临天下,你输我陪你东山再起。”说得恰如其分。
灞河发源于华山断块的剥蚀面上,经灞源镇西折,穿过华山断块西边的峡谷进入蓝田谷地,至蓝关镇北流入渭。灞河河谷平原较为宽阔,一般宽度约4—6 公里,蓝关镇一带最宽,达10 公里。

优美的浐灞夜景
人们往往将浐、灞联系在一起。灞河上的灞桥更是远近闻名,车水马龙,十分繁忙。灞河两岸,广植垂柳,树木葱笼,烟水明媚。都人饯行,多于此折柳送别。故描写灞河、灞桥、灞柳的诗篇极多。如“杨柳烟含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好风若借低枝便,莫遣青丝扫路尘。”这些诗歌充满人文关怀,读起来饶有趣味。

昔日被垃圾污染的河水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浐灞河沿岸区域逐步沦为城市死角和生态重灾区,两河河道日渐萎缩,污水横流,垃圾成山,沙坑遍布成为两河的真实写照。浐灞,这个中国历史上曾经最具诗情画意的地方,这幅曾经杨柳依依、水波浩淼的优美画卷,如今已经是如此的破败不堪。

浐灞生态区的春天
十年前,浐灞生态区的开拓者们站在浐灞河交界处,看着绵延几十里的垃圾山,污水横流,荒草丛生,有的不仅仅是惋惜和失望,更看到了事业的宏大和责任的巨大。这么荒凉的地方!和以前看到听到的开发区比,先天的不足,投资的巨大,工程的浩大,诸多的难题摆在浐灞管委会领导面前,同志们也在心里纳闷,作为西安的一个开发区,浐灞怎么会是这个样子?没错,面对着千疮百孔、严重毁容的浐灞两河,建设一座新城,把浐灞从“生态重灾区”建设成“生态强区”,重新改写西安的城市版图,这是一个大难题,但更成为新一代浐灞人的梦想与目标。

水墨浐灞
十年筚路蓝缕、勇为人先,浐灞生态区在磨砺与探索中,在这块129平方公里的区域上大步前行,以践行者和开拓者的姿态,朝着“打造国际化管理团队、建设现代化生态新城”的恢宏目标,遵循着天人和谐的轨迹,创造性地践行“新城市主义”,谱写了一首动听的绿色奏鸣曲,奔走在中国生态经济城市浪潮的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