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正声主席为何说森那纳亚克有政治远见?“米胶协定”又是怎么回事?
——《中国和斯里兰卡的故事》为您解读
——《中国和斯里兰卡的故事》为您解读
2017年4月8日,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对斯里兰卡访问的紧张繁忙的日程中,特意抽出时间看望了一个普通家庭。俞正声在会见中说,我们一直怀念森那纳亚克先生。65年前中斯两国签署“米胶协定”,具有重要历史意义。森那纳亚克先生那时候就看到了贸易的价值,他很有远见。这位森那纳亚克先生何许人也?“米胶协定”又是怎么回事?

实际上,森那纳亚克是斯里兰卡(旧称锡兰,1972年5月改名斯里兰卡)独立之初一个重要的政治家族。其中,D·S·森那纳亚克是锡兰第一届政府总理,他于1950年1月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1952年D·S·森那纳亚克逝世后,其子达德利继任总理职务。俞正声主席说的是R·G·森那纳亚克,他是达德利的堂弟,在达德利内阁中担任商业和贸易部长,正是他于1952年10月4日代表锡兰政府在北京与中国签订了“米胶协定”。欲知详情,请看以下文摘:
锡兰是一个以种植园经济为主的农业国,耕地的三分之二种植橡胶、茶叶和椰子等经济作物,只有三分之一种植粮食作物。财政收入很大程度上依赖三大产品出口,粮食则靠进口。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大量囤购橡胶等军用物资,引起世界橡胶市场的混乱。为了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1951年4月,美国强迫马来亚禁止向中国出口橡胶,接着又同泰国、印度尼西亚订立垄断橡胶协定。由于美国囤积橡胶过多,又限制国内民用胶的消费量,减少从产胶国的进口,致使世界市场橡胶供过于求,胶价急剧下跌。如1950年12月橡胶价格每磅为0.735美元,到1951年9月跌至0.245美元,仅为9个月前价格的1/3。橡胶价格的暴跌,使锡兰等主要产胶国在经济和财政上遭受巨大损失,锡兰的许多橡胶园难以维持,30万割胶工人面临着失业的威胁。
那时候,锡兰每年需进口大米大约40万吨,但国际市场米价飞涨,到1952年,米价已是战前的1.5倍。由于主要产米区东南亚粮食减产,锡兰进口大米遇到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锡兰政府粮食和农业部长奥里沃·古纳蒂拉克前往美国寻求帮助。但美国坚持要用很低的价格收购锡兰的橡胶,而以高出国际市场的价格向其出售大米。古纳蒂拉克空手而归。锡兰政府在编制新的年度预算时遇到困难,财政部长贾亚瓦德纳请求美国提供5000万卢比的贷款,也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
严重的经济困难,特别是大米的短缺,激起锡兰民众的不满。各政党、社会团体和橡胶生产组织强烈呼吁政府开展对中国的贸易,以橡胶换大米。
锡兰政府内部在对华贸易问题上分为两派:一派反对同中国进行橡胶贸易,他们认为大米短缺只是暂时的,一年后缅甸大米即可照常供应。另一派主张与中国签订大米橡胶贸易协定,这一派以商业和贸易部长R·G·森那纳亚克为代表。围绕锡中贸易问题,议会展开了激烈的辩论。R·G·森那纳亚克在议会发表了激动人心的讲话,强调“只要这种贸易符合双方利益,意识形态不应成为两国贸易的障碍。特别是中国,这个和我们同在亚洲的国家,几个世纪来首次有了统一和连贯的政府,必将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成员。忽略中国这个拥有五亿人口的国家是不现实的”。他的讲话得到多数议员的支持,议会最终为协议亮了绿灯。锡兰总理兼外长达德利·森那纳亚克权衡利弊,支持关于开展对华贸易的主张。
其实,早在1950年,中国就开始从锡兰购买橡胶,但数量很少,只有75吨。1951年4月,新加坡宣布禁止向中国出口橡胶后,锡兰成为中国进口橡胶的主要来源地,中国从锡兰私商那里购买的橡胶量激增。锡兰政府虽然受到美国的压力,但由于中国购买锡兰橡胶数量大、价格高,因而没有阻止其私商向中国出口橡胶。
1952年6月,锡兰粮食部长向当时正在锡兰访问的中国银行印度分行经理表示,锡兰准备从中国进口10万吨大米。中方为争取锡兰供应橡胶,很快答复同意。随后,锡官方表示愿派代表赴北京进行贸易谈判。中方亦表示欢迎。9月12日,锡兰总理兼外长达德利·森那纳亚克致函周恩来总理兼外长称,他将派政府贸易代表团来华商谈双边贸易问题。

为筹备即将举行的中锡谈判,1952年9月10日,中国对外贸易部以部长叶季壮和第一副部长雷任民的名义拟订了《对锡兰贸易谈判方案》,报送中央财经委员会。方案提出,要本着平等、互利和友好的态度进行贸易谈判。由于首次谈判对恢复与开展东南亚贸易至关重要,所以在谈判中要尽可能满足对方要求,并尽快达成协议;可以订立一年(1953年)或较长期(两三年)的协议,主要内容为确定供应大米与橡胶。为此,尽管目前国际市场上大米价格特别高、橡胶价格特别低,中方也要准备在价格等方面作必要的让步。方案还提出了其他的进出口商品,如准备进口锡兰的椰子油、胡椒等,出口豆类、丝绸、煤、硫磺、面粉及轻工业品等。中央财经委员会批准了外贸部的方案。
以商业和贸易部长R·G·森那纳亚克为团长的锡兰政府贸易代表团于9月17日抵达广州,19日抵京;22日起,同以叶季壮为团长的中国政府贸易代表团就两国贸易协定举行了会谈。此外,锡兰代表团团员方塞卡等代表锡兰政府,中国代表团团员卢绪章等代表中国政府,还就大米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在秘密和非正式的基础上就橡胶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这是中锡首次贸易谈判,但由于双方对开展大米橡胶贸易的意愿都非常强烈,谈判进展相当顺利。双方很快就成交商品的数量、交付方式以及协议期限等问题达成一致,只是在成交价格上一时还难以最终敲定。
10月2日,周恩来总理召集陈云(副总理)、叶季壮、雷任民、卢绪章(对外贸易部三局局长)、陈家康(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开会,商议中锡签订贸易协定事。对于外贸部谈判代表团反映的价格问题,周恩来从打破美国封锁、禁运的大局出发,指示外贸部:卖给锡兰的大米以国际市场价格售出,进口锡兰橡胶则以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百分之五到八购进。
按照周总理的指示,中国代表团很快以优惠的价格与锡方达成协议。10月4日,叶季壮和R·G·森那纳亚克代表各自政府签署了《中锡贸易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售予锡兰政府8万吨大米的合同》以及关于双方代表在讨论大米和橡胶问题时涉及若干事项的两个备忘录。贸易协定规定,双方每年出口额预期达到2.5亿锡兰卢比。备忘录建议,自1953年起,以5年为期,中方每年向锡方出口27万吨大米,锡方每年向中方出口5万吨橡胶。这里应当说明的是,这两个备忘录包含的内容不是协议,只是意向,是继续谈判的基础。
锡兰贸易代表团对这次谈判的结果十分满意。R·G·森那纳亚克说:“这次会谈的成功对锡兰维持独立的对外贸易政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中国对锡兰平等相待,并在贸易条件上如此照顾,这与西方国家以殖民地对待锡兰形成强烈对照。”他还指出,锡兰是南亚国家中第一个向中国派遣政府代表团并与之签订贸易协定的国家,这将成为南亚国家的良好榜样。
由于当时锡兰迫切需要大米(至1952年底锡兰缺米7万吨),协议签订后,中国政府立即指令上海市安排出口大米工作。10月25日,上海港开始装运供应锡兰的大米。11月22日,当第一批大米运抵科伦坡港口时,锡兰人民聚集在码头上欢迎,场面十分热烈。

R·G·森那纳亚克此次北京之行满载而归。他为自己的祖国争取到了一项好协议,他个人也得到一件好礼物。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他在北京访问时把自己的手杖弄丢了,周总理知道后,专门为他定制了一根“百寿”紫檀木手杖,上面刻有100个“寿”字,寓意平安长寿。森那纳亚克回国后,舍不得用这根手杖,就把它挂在客厅的墙上,让来客分享他的喜悦。
(摘自《中国和斯里兰卡的故事》,该书堪称“中斯关系的教科书”,作者江勤政是中国第一批僧伽罗语专业学生之一,其外交生涯绝大部分时间从事对斯工作,直至本世纪初出任驻斯大使。)

本书作者江勤政大使(右)与R·G·森那纳亚克夫人(左)合影。

《中国和斯里兰卡的故事》,五洲传播出版社2017年1月出版
如欲购买以上图书,可联系我社发行部:010-82005927,京东、亚马逊、当当等网上书城均有售。